嵩门待月中秋诗会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下发展而来
发布时间:2023-10-05 01:35 来源:未知 编辑:最新更新
海上生明月,天邊共此刻。月亮是詩篇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,古往今來,關於月亮的詩更是數不勝數。
9月25日晚,第七屆我國詩篇節——「文脈嵩山·詩意我國」嵩門待月中秋詩會在嵩山舉行。
鄭州市作協副秘書長、嵩門待月中秋詩會活動策劃人景蘋麗以及登封市舞蹈家協會主席、《中秋拜月》活動負責人劉懷敏向正觀新聞記者敘述了該活動的臺前幕後。
據景蘋麗介紹,「嵩門待月」是嵩山區域的傳統習俗,自隋唐時期,每逢中秋節就有詩人帶著點心茶水在嵩山腳下集會,一起吟詩作賦。「這是一個詩人的盛會,也是一個團圓的盛會。嵩門待月中秋詩會正是在這樣的傳統下開展而來的。」 景蘋麗說。
尹吉甫、王維、範仲淹……伴隨著優美的歌聲,7位不同朝代的巨大詩人「出現」在人們面前,誦讀著描繪嵩山美景的古詩,也拉開了嵩門待月中秋詩會的前奏。
據悉,「文脈嵩山·詩意我國」嵩門待月中秋詩會由觀山、品詩、待月三大篇章構成,連續等業內名家大咖輪番上臺,舞蹈、武術、歌舞、拜月儀式、情景演繹等多種藝術形式天然融入詩篇朗誦,既有歷代歌詠嵩山的詩詞,也有《水調歌頭·明月何時有》等中秋名篇、激情澎湃的《滿江紅》等愛國詩篇,還有今世著名詩人為嵩山、華夏創造的詩篇。
景蘋麗表明,此次中秋詩會,獨具特色的兩個節目當屬古詩詞聯誦《藏在古詩裏的嵩山》和拜月儀式《中秋拜月》。
《藏在古詩裏的嵩山》選用從先秦到清代大量吟詠嵩山的詩詞中的精彩詩篇,詩人尹吉甫(先秦)、王維(唐)、範仲淹(宋)、元好問(金)、鄭大原(元)、傅梅(明)、康有為(清)橫跨7個朝代,帶領觀眾穿越時空「地道」,探索藏在古詩裏的嵩山美景和詩人的情懷與故事。
詩人浸透情感的誦讀,將觀眾拉進悠遠的前史畫卷,直擊心靈的扮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。
早在古代,就有「秋暮夕月」的習俗。夕月,即祭拜月神。《中秋拜月》的扮演儀式,不僅讓觀眾親臨古代人們拜月的盛況,也表達了對團圓、圓滿的希望和誇姣祝福。
「《中秋拜月》節目是咱們本次中秋詩會暫時添加的一個節目,咱們將拜月的習俗、古代人民對月亮的崇拜、對誇姣的追求等,用舞蹈的形式表達出來,不僅能更好地詮釋中華傳統文化,也提升了該節目的藝術性和可觀賞性。」劉懷敏表明。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盛會有很多來自當地校園的「小演員」參與,他們用稚嫩的童聲誦讀詩篇,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精彩的表演,也讓觀眾看到了詩篇的開展與傳承。